然而有趣的是,日後陰丹士林藍布卻因為其「洗一輩子也不褪色」,加上呼應國民黨黨旗顏色,反而成為新生活運動上行下效最具代表性的「愛國布」。



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張小虹,從時尚切入點探究晚清到民國的中國身體與服飾連動,新作《時尚現代性》觀察上個世紀之交頗有「亂世亂穿衣」:土衣配洋帽、小辮配西裝、長負債整合袍配西褲等「驚悚突兀」的面貌,而這些新舊交替的混亂審美與流行,實則難逃「國族創傷」的痕跡。

陰丹士林藍成「愛國布」

若從女性的服裝變化來看,「現代化」即是「曲線化」的過程。上世紀20年代受到日本改良服裝的影響,女性新裝日趨緊窄,這也契合了清末到民初的各種維新思潮下,一直以中國傳統「褒衣博帶」的寬大遲緩為恥,以追求「適身合體」的西服洋裝為尚。但緊窄的旗袍一開始仍避見胸部線條,這樣的曲線被視為去除封建,不過後期展現女性曲線的旗袍,則又被視為墮落。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張小虹-中華民族亂世亂穿衣-215006059--finance.html

以被視為男性符號的「鬚眉」而言,晚清文人王韜曾在《漫遊隨錄圖記》中自嘲地記錄於1869年,在英國倫敦街頭因辮子頭被當眾取笑為中國女人;似乎是為了一洗剃髮的「前恥」與垂辮的「後恥」,1910年在天津出版的《人鏡畫報》上,所謂時髦的男性髮型,竟出現前瀏海,甚至還分披垂到鬢角,還綁上絲帶修飾。

相較於纏成麻花形狀的辮髮,一剪即斷,同樣被視為國恥的女子小腳,卻如同炸麻花一般難以恢復原狀。儘管清末許多男性菁英開始主導「不纏足運動」,但女鞋流行樣式從「弓彎底蓮鞋」到西式的尖頭高跟鞋,以及當時一些新興女校的學生選擇「日弛夜纏」,張小虹指出,女性仍走不出保守家庭和頑固親族的社會審美意識。

旺報【記者李怡芸╱台北報導】

兩岸正不約而同對猴年吉祥物「審醜」,從央視的「康康」到2016台北燈節主燈「福祿猴」同遭罵名;不過在學者看來,中華民族的審美混亂其來有自,且絕非僅關乎美、醜,而是與亂世、國家認同的「手足無措」等文化層面,有著不可分的關連。

不但從身體髮膚到衣著流行與社會意識有關,連顏色也牽扯到族群認同!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之地,藍色在中國向來代表平民百姓,然而自從德國的化學合成染料「陰丹士林藍」輸入中國後,這種更為「豔亮」的藍則成了乾淨體面的階級符號,而傳統土染藍則意味著國族情感挫敗的寒磣。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張小虹:中華民族亂世亂穿衣

女性服飾逐漸債務協商曲線化

個人信貸


B33965749642D7F2
arrow
arrow

    r59lt7pdl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